时间:2024-05-06 阅读次数:
2010年我从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离职并通过了德福考试后,自主申请赴德留学。从2010年到2014年,在德国波鸿·鲁尔大学语言学院攻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。语言学,其对应的德语是Philologie,英语是philology。波鸿大学(包括德国许多大学)直接将该词作为学院以及某些专业名称,英语语言(Anglistik/English)也在其内。准确地说,语言学院没有特别区分文学与语言学方向,这需要重回Philologie/Philology的词源说起。这个来自希腊语philologia的词汇,词根philos和logos分别代表了爱与言辞,这两个词指向了语言学的根本精神。它需要通过文法阐释回归文本原貌,颇似中国古典文学的“章句之学”,又需要高尚的艺术鉴赏力,这又和文学之本是重合的。这也是为何在本科至研究生阶段,在德国大学的语言学院修习任何一门语言专业,都不以现代语言学或是文学方向作为区分。在一个学期的课堂中,既可能需要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,也可能将会将英国复辟时期的喜剧放在性别研究的框架内。文本不再以一个固定的、统一的模式加以对待,而被置入一个更综合、更全面、更开放的体系。语言学与文学理论并不作为专门的课程来设置,而是研究文本的工具,需要更多自主的吸收。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,它让我归国之后仍然在思考这样的问题。无论是中外的语言文学,理论不应是研究的终点,而只能是辅助,理论最终是帮助我们如何理解语言的内涵和文学的精神,是找到言辞之爱的助力。
波鸿·鲁尔大学位于德国西北的北莱茵·威斯特法伦州(简称北威州)的波鸿市,由于地处德国著名的煤矿工业鲁尔区,又是鲁尔区最大的综合性大学,所以以此命名。北威州气候宜人、交通便利,与法国、荷兰邻近,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留学生。求学期间,我居住莱茵河畔的北威首府杜塞尔多夫市,每天乘坐德铁往返于学校和住地,一路途径沿路的小城、森林、山谷,这可能是一生中与自然最亲近的时光。相较国内,德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,加之周日的全岗位休息制度,城市的大众娱乐活动贫乏。周末的时候,居家手工、烹饪、或去河边散步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这让我度过了数年极致单纯的留学生活,也养成了远离喧嚣的读书习惯。仔细回想当初的求学时光,其实有诸多辛苦、遇到诸多困难:德语的加速学习、生活的各方适应、学业的时间压力等等。但时过境迁,留在心里能够反复回味的是包容开放的课堂、童话般的森林漫步和内心的成长。“深柳读书堂”不在云和山的彼端,而在此间。
附图片说明:
图1:2010年摄于杜塞尔多夫莱茵河畔
图2:2012年摄于瑞士伯尔尼老城
图3: 2012年摄于瑞士因特拉肯
图4:2012途经卢塞恩,偶遇狂欢节上的中世纪小哥
雪山霏湖
卢塞恩的卡贝拉桥牧⽺⼈跳着狂欢的舞蹈
为什么我一边在寻找别⼈一边在忘却
岁⽉月打不破
冰封的山尖
因特拉肯的湖⾯
分明融化了雪
伯尔尼依然无解
惟有古老的容颜
钟表的国度里
刻度是虚无的概念
每⼀秒在这⼉
都是永恒的时间
答案是⼀种执念抬眼看
雪⼭前霏湖边
铜绿色的天文日历钟
仿佛还指着1530年
(旅行游记:-刘宇耘. 记于2012年瑞士黄金铁路线)